炸是一种在沸油中烹调的方法,这方法在中式烹调中是极为常见,除了直接做成炸物,亦可将炸过的食材再制作成不同的菜式。
炸主要是利用油的热力,令食物在短时间内熟透且呈金黄色调,让食物变得香脆,亦能保留其本身的嫩滑口感,炸可丰富食材的口感,适用于肉类、家禽、海鲜及根茎类食物。油温控制可看出中菜厨师的基本功,而这正正是炸这烹调法成功与否的关键。
厨师的第一道炸物──炸豆腐
(相关资料图)
尾镬(年资尚浅的炒镬师傅)一般会负责与炸有关的食材,从中学习控制油温,炸豆腐是第一道学习的菜式,当懂得做炸子鸡便代表已达师傅级数。亦可从厨师双手的烫伤痕迹知道他的资历,一般资历浅的厨师对食材及油温还未掌握,容易被弹起的热油烫伤,往往伤痕纍纍,而越老练对火候及油温拿捏得更准确,伤痕自然较少。
炸最重要是油温,猛油(即油温过热)与慢油(指油温过低)也会影响食材炸出来的效果,就像最简单的一道金砖脆豆腐,豆腐切件后吸干水份,拍上已调味的炸粉,放入嫩油(适合油炸的温度)中浸至豆腐热,油温太高会令豆腐外焦内冷,太低的话炸粉、炸浆等会被冷油冲走。
油温宜猛不宜慢
有经验的厨师单靠观察便知油温是否合适,过猛的油会出现泡沫、冒白烟,还有啪啪啪的声音。若是家庭主妇,可放少许炸粉于热油中,没有泡沫代表油温低,若实时变色代表过热。
猛油比慢油更好,建议宜先关掉炉火才放入食材,然后重开炉火以保持油温,否则很容易「抢火」酿成火灾。
油量及食材份量亦影响到油炸效果,投放的食材越多,油温实时骤降影响油炸效果,这时宜调高火力;食材越少,热力便越集中处理,容易焦黑,故油温可适量地调低。
另外,用油量亦有影响,食油必须浸过所有食材,还要预留空间让食物膨胀,否则它们会黏在一起,受热不均,颜色便不均匀,外皮亦有破烂。
大火迫油 毋须回炸
中式的油炸不像蒸般可以明确指出,肉要大火、蛋则用小火,亦不像西方烹调般说明 180℃ 至 240℃ 为高温油这理论,炸一切靠经验,虾肉用慢油会变霉、芋角用猛油会变得硬实、腰果要先汆水再用慢油浸才松脆。
就像不少人认为炸物要回锅再炸,不一定要做这步骤,特别是海鲜类更不宜再炸,只要在最后阶段调至大火迫出食材油份,让其更脆口及添上金黄色调便可。
不过亦有例外,就像咕噜肉便是适合回锅再炸的食材,当炸熟后略置 5 分钟再炸一次,可令脆皮更挺身,即使裹上酱汁亦不会回软。另外,处理需时的菜式如炸子鸡、芋头凤巢等亦会先炸好,有顾客点菜时才回锅炸热。
拉油锁肉汁兼定形
炸亦是处理食材的其中一个步骤,就好像拉油(又叫走油、过油)是将食材炸至七、八成熟后,继续炒、煮等工序,如上汤龙虾,大厨一般会将龙虾肉炸至七、八成熟后再煮,这样可锁着肉汁亦有定形作用。
无论是处理食材的步骤还是烹调食材的方法,炸必须要视乎食材而掌握油温,一件成功的炸物,必须要呈金黄色,食物中间的温度仍然热力十足,入口带肉汁亦不霉烂,最重要是放置一段时间,外皮仍然脆身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