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伟达市值破万亿美元,苹果发布头显产品Vision Pro引爆整个科技圈,这或许是2023年年中最为重磅的两大科技趋势且这两件大事均与“硬件”相关。
正当英伟达一“U”难求之际,黄仁勋的老乡“苏妈”,苏姿丰(AMD CEO),抛出一系列重磅产品,包括直接对标英伟达超芯GH200的旗舰产品MI300。
(资料图)
在Chat-GPT作为人工智能“万亿产业”中软件侧的代表,引爆全球之后,AI芯片、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也同样会是AI大玩家的必争之地。
智能硬件市场规模:保持快速增长
我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。根据赛迪数据,2018年,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为3834.2亿元,预计到2022年,市场规模将达到9300亿元,2018-2022年GAGR为24.8%。
从产品结构看,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在健康检测等场景的普及,以及消费者认可程度的提升,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。对比2019年,2021年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728.6亿元,市场份额由19.2%提升至20.8%,2019-2025年GAGR为12.4%。
产业结构:从AI芯片到智能手表 应有尽有
智能硬件产业链上游是基础软硬件提供商,主要提供芯片、传感器等元器件、通信/视觉模组等中间件以及AI算法等基础技术;中游是类型丰富的智能硬件终端企业,随着行业分工的日益深化,智能硬件企业又逐步分化为品牌商、方案商、制造商等;产业链下游则是各种各样的行业应用场景和下游渠道、终端客户等。
1.上游:智能芯片 算力的必争之地
当前人工智能爆发新一轮浪潮,海量参数产生大算力需求,Open AI预估算力需求每3.5个月翻一倍,每年近10倍。AI大模型的算力水平显著供不应求,高壁垒AI芯片显著受益。
2.中游:终端企业“各显神通”
智能硬件产品的种类繁多、应用领域广泛,不同应用领域的产业发展成熟度不同。在此背景下,不同智能硬件企业专注于不同的行业领域,部分企业在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,但就智能硬件行业总体而言,尚未形成具有行业垄断性的企业。
知名品牌商以Meta、苹果、谷歌、三星、华为、小米等企业为代表,通过大力发展品牌投入、生态打造、前沿技术研发等附加值较高的领域,参与全球竞争,占据了智能硬件产业链重要环节。
3.下游:智能穿戴设备 争夺普通用户的重要领域
通用人工智能的爆发(AGI),让智能硬件本就无限“光明”的前景增添了更多地确定性。从钢铁侠里的“Jarvis”,到星际穿越中的“Tars”,再到流浪地球里的“MOSS”可见人们对于虚拟助手的渴望早已达到极点。
作为AGI最贴近C端消费市场的赛道,智能穿戴设备也必将成为未来巨头下场乱斗最激烈的行业。近期,阿里巴巴天猫精灵的一款智能眼镜正测试升级大模型交互系统,也可用于耳机、头盔等穿戴设备中。另外,华米也宣布其新款Amazfit Falcon运动智能手表将上线ChatGPT表盘。
投融资:潜力无限 持续受到风险资本市场关注
随着国民消费的升级,我国高科技智能硬件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。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5G、AI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,近些年来中国智能硬件产业实现了优化升级,并逐渐发展成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,得到了风险资本市场的大量关注。
从融资事件的总体规模来看,智能硬件领域自2020年以来,合计发生融资事件1283起,融资金额超2000亿元。从近三年(2020-2022年)的融资事件数量来看,分别拥有320余、500余起以及370余起。于此通知,截止到2023年6月,相关融资事件合计发生80余起,融资金额近29亿元。
从融资事件的轮次分布来看,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融资轮次。从具体数据来看,A轮、战略融资以及天使轮相关融资数量位居前列,分别有240余起、220余起以及190余起。
另外,融资轮次较为靠后的E轮,以至到Pre-IPO,融资事件数量相对较少,分别有1起以及7起。
从融资事件所涉及的地域分布来看,广东以440余起融资事件位居第一,这与广东地区较为发达的消费电子产业息息相关。另外,北京以及上海,位居二、三位,分别拥有210余起以及200起。
纵观投资机构的分布情况,从“出手”次数分布上来看,红杉资本、顺为资本、小米集团以及深创投,位居前列,分布拥有38起(红杉与顺为并列),30起、27起。
另外,从投资机构类型来说,基本以传统VC为主;包括腾讯投资、字节跳动以及百度风投在内的CVC,投资数量在保持在10起左右。
对于“大厂”来说,人工智能属于未来的必争之地,尤其是对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十分广阔的市场,必然各大公司都会引起重视,不能“掉队”。
天眼查研究院认为,智能硬件,一个能够通过互联网连接,依靠人工智能及网络技术,实现智能化服务,助力人类实现更快捷、更高效、更容易操作、更智能化操作的技术“引领者”,将伴随我们展开新一轮智能科技革命。
标签: